共检索到 390 条数据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 2020-06-01
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和审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基于此,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赋予新疆传统美术非遗的机遇,分析传统美术非遗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受教育水平,提升民众保护意识;抓住机遇,拓展传播空间;"政、学、企、民"4方协作,推动经济转型,构筑人才体系等策略,助推传统美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
后申遗时代促进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科学发展对策新探 2020-06-01
在后申遗时代,为解决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大力促进京杭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的科学发展。为此,应当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创新与提质运河非遗旅游产品,打造运河非遗旅游大格局,构建公平合理的非遗旅游开发收益分配机制。
-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2020-06-01
城市化语境中处于剧烈变动之中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在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互动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是新时代上海高校文教结合工作的一项关键。学界对于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沪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跟两者对于审美教化、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尚不相匹配。针对相关现状及问题,应从课程体系构建、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氛围营造、保障机制确立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出发,探究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
“非遗”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跟文物一样具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更具有转化成商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属性。河北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省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蔚县剪纸、丰宁满
-
花边,“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当下,国潮热又引起了大家对非遗的关注。走近纺织非遗你会发现,它们是会说话的历史和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及地域特色鲜明,纺、染、织、绣、印,像一条锦带,串联起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展现纺织业的技艺之精。绍兴花边,于2012年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纺织面料品中,花边工艺主要体现在绣花、窗帘、蕾丝等面料中。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只是基础,寻求一条现代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非遗创新之路,才能促使非遗更好地
-
知识图谱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2020-06-01
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区内人民热情团结的文化传统。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以数字化的手段记录、还原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国内的非遗数字化现状入手,并以知识图谱为例,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出分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风貌让人人都可以用数字化方式领略西藏文化的巧思与积淀,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
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