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6)

共检索到 86 条数据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 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安徽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2020-06-01

    在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探索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应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法、专家研讨会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安徽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进行探讨。在传承与创新安徽省非遗文化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人文、艺术、技术并重的复合型性非遗人才培养机制。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各大院校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 非遗文化视域下高职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把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二课堂、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效结合,重视本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突出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校园中发掘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陶瓷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亡的危险,陶瓷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亟需加强保护。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现状,非遗传承人的从业项目、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创新性地提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越剧曾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剧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在建立全日制越剧本科专业后,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建立怎样的模式,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 乡村振兴视角下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培养路径 ——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当地村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致富。但相关教育的缺失导致当地本土人才缺乏,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基于此,针对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的培养,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服务非遗本土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