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1 条数据
-
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 2020-06-01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运河视觉文化基因模型构建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活态遗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逐渐被公众所熟悉。因此,为探究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用,文章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钻模型的设计模式,构建了大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模型,梳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并提出相关应用策略,以期为运河视觉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在相关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
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梳理江苏沿运八市非遗的种类、数量特征及分布差异,揭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现状。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传承人知名度""传承人数量"等25项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传承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六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经济建设、政治引领、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对策建议。
-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研究 ——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了空间解构与重构,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其世界遗产区、遗产点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现"是从政府、开发商两个角度进行揭示,政府为空间生产的规划者、协调者,开发商进一步推进了空间的更新演变;"再现空间"则从沿岸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进行剖析,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需要保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同时,旅游者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空间的使用者,可以对旅游区进行空间生产。利用空间三维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生产机制进行解析,突出大运河江苏段"千年运河江苏原点"的精神符号,以期改善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抑制遗产地空间商业化氛围,使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现象得到改善。
-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形象系列海报创作过程探究 2020-06-01
大运河是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文化带是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指导,以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为基础,以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对象,以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主要载体的带状功能区。"①随着申遗成功和国家一系列发展规划政策的颁布,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升运河城市形象品牌的世界影响力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
-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译介与传播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江苏省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但对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仍然欠缺。本文紧密衔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探讨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化资源的译介与传播,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译介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基于天津大运河沿线“非遗” 文化保护与活化设计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
江苏沿运城市大运河非遗保护立法实证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8市,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各沿运城市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出台了诸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用以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强大的制度活力。但是,沿运各市在立法重视程度、立法质量、私权保护、资金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沿运各市要更加重视大运河非遗保护立法,提升立法质量,加强私权保护,开展专项立法,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