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0 条数据
-
高职现代职教课程《民艺鉴赏与制作》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民间艺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基于此,课题立足高职院校,以非遗名录中的齐鲁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建设为切入点,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现代职教课程平台《民艺鉴赏与制作》,通过现代职教平台等数字化技术将齐鲁地区优秀非遗、民艺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数字化网络课程,促进齐鲁非遗、民间艺术与高职教育、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让高职院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
媒介融合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创新 2020-06-01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非遗传承人正在慢慢老去,城市化进程加速了非遗载体的瓦解,主导新媒介话语权的年轻人崇尚享乐……这些情形给人们敲响了保护非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有越来越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或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从中可以发现,微纪录片在制作、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与优势。
-
非遗影像记录方法和艺术呈现研究 以安徽贵池傩戏为例 2020-06-01
傩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古老文化,它是一种极庄重的仪式,而今随着城市化进程,这项被日渐边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难题.导致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原有的傩戏记录方法如口口相传、文字手抄等方式落后,不能很好地保存并还原这项非遗活动,加之没有结合当前新兴媒介进行传播,致使缺乏关注度,造成传承困难的恶循环.安徽池州的贵池地区作为傩的流传地之一,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说法,本文以安徽贵池某乡间傩戏及传承人的故事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通过有效可行的影像记录及艺术呈现,解决傩戏的文化传承问题
-
微纪录片传播“非遗”的新方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口传心授、文字及印刷媒介、传统视听媒介、微纪录片。历经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变化,最终在媒介融合的今天,“非遗”找到了进行大范围传播的新方式——微纪录片。
-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我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民族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有必要。为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除了要提高保护意识、落实行动之外,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积极吸取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保证我国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更加强大的魅力。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突围——以徐州市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徐州市为例,详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内在原因,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文化语境变迁,非遗保护现状面临困境,文化传承后继乏力。本文认为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发展途径,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推广;并提出利用新媒体技术能极大激发非遗传统文化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非遗文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活态传承,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生存和文化空间。
-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2020-06-0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有效地嫁接传统与现代,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注入活力。在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可引入MCN机构完善产业链,提升"非遗"和各个业态之间的契合度,并保证市场化和原生态的平衡。
-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戏剧、舞蹈等。非遗保护势在必行,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实现数字化的保护,已经不再是梦想。本文就传统非遗保护形式进行阐述,对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保护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方式,旨在探讨非遗的保护方法,以及非遗创新工作的开展形式,促进非遗保护全民化的实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