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1)

共检索到 81 条数据

  • 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2020-06-01

    向外籍人士宣传和推广乐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乐山区域文化"走出去",提高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名度。在非遗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并不理想。通过对乐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改善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

  • 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探索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开创特殊时期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等工艺进校园、进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并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寻求疫情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教育。

  • 防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异化”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各界保护的共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形态异化的进程。而解决保护、开发、破坏这场博弈的最佳方式,基本前提是要对非遗的形态和内容有整体、客观、科学的认识,以及文化交融对于非遗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采取慎之又慎的发展态度,建构在大传统视域下由各级地方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传承人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方能在保护与开发这个体系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

  • 非遗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6-01

    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依托有了进一步亲近大众和传承保护的机会。但在非遗保护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受非遗自身性质、博物馆展陈局限、时代审美变迁等因素影响,很多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本身如何传承发展,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更有非遗项目面临消逝的尴尬境地。该文梳理非遗保护在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研究报告 2020-06-01

    泸州非遗资源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近年来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逐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初见成效,泸州非遗"活态传承之路"也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对泸州非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总体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成果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六个一工程",启动"非遗+"战略,非遗与文创、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泸州非遗科学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 简析广西马骨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马骨胡是广西壮族古老且重要的民间弦鸣乐器,同时也是百色市“南、北路八音”和壮剧的主要演奏乐器。其历史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古代奚琴类拉弦乐器,如今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马骨胡文化的发展困境表现为资源短缺、传承断层、政府对非遗项目发展的执行不力。马骨胡文化的发展对策,包括:完善资料信息,加强平台建设;加大传承奖励,提供培养保障;加强多元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加强跨领域合作,提高宣传力度。

  • “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定位及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目前,我国戏曲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非遗后时代”。非遗保护让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戏曲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些困扰戏曲发展的实质问题却没得到根本解决。造成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对“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的功能定位把握不清。“非遗后时代”的戏曲艺术定位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遗产和当代艺术。文化遗产侧重“保护”,当代艺术侧重“开发”,只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保护”与“开发”工作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 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 ——以阜阳地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前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薄弱以及保护制度较为机械化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新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培育公众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机制,以推动皖北地区传统戏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