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4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建议 2020-06-01
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实施,已进入十五个年头,完成了采集的阶段性工作。随着2005年世界非遗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的成功申遗,到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惊艳亮相,"非遗"一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众的视野中慢慢从陌生转变为熟悉,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保护少数民族申遗项目为题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也呈现出日趋活跃、成果丰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如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少数民族音乐在非遗的介入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保护,但同时在十余年的保护工作的进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传承途径,强化保护内涵;2.拓宽多维视角,探索多层结构;3.问题的存在及解决的方法。本文围绕以上有关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状况进行展开。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探析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一个民族经历长久历史和社会变革后留存的文化印记,具有很高程度的社会属性,包括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少数民族的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对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基本职责.本文阐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
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当前文化传播日益数字化,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其相关理论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一定积极启示。为此,本文研究了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研究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效益,总结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提供一定帮助。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问题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流动等人口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口数量来看,非遗保护人口包括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民间组织人员、学术研究者、工商企业人士、遗产所属的社区民众及其传承人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就人口质量而言,非遗保护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关键要素。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主体的认知观念、参与者的思想态度、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环境和保护模式等都带来重大影响。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 ——以“安顺地戏案”为例 2020-06-01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天然缺陷,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拿起法律武器走诉讼的道路是应对侵害的主要手段,而诉讼过程中又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了解并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论文通过非遗第一案"安顺地戏案",分析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
邂逅大美青海 2020-06-01
对青海似乎上瘾了,自从去了第一次之后,又去了两次。青海从来都不缺大气磅礴的风景,草原、雪山、圣湖,随处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青海居住着43个少数民族,多彩的文明带来的是最灵秀的手工艺术,藏族的唐卡、土族的刺绣、撒拉族的木雕,每一样都是遗世的珍宝。这一次,便以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感受青海壮丽的风光,丰富的人文,以及来自信仰的震撼。和我一起,邂逅大美青海!
-
对非遗脱贫模式的探讨—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2020-06-01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推进,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非遗+脱贫"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脱贫致富途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将"非遗脱贫"模式作为精准扶贫道路的新探索,将少数民族扶贫、减贫工作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利用联系起来,利用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摆脱贫困局面.文章主要对调研中所了解的秀山县非遗脱贫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总结其成功经验,以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地区借鉴经验,实现扶贫、减贫的目标,为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