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6)

共检索到 66 条数据

  • 基于地域性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设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与其配套的非遗展示工厂便随之出现。由于产品本身独有的地域特性和建筑所处的特定环境,位于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在创作层面往往对建筑地域性有着极高的表达诉求。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竹筏育制场的详细介绍,从地域性视角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评析,为未来国内景区非遗展示工厂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 国内 2020-06-01

    2021.01.01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2021年元旦,历时四年建设、布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始试运行,免费向观众开放。西藏非遗博物馆将"和而共美、慈而共享、华而共妙、匠而共艺、乐而共悦、健而共威"六大主题贯穿于九个非遗大项中,并分19个展区展出了藏文历算、藏医药、唐卡、藏纸、藏香、藏戏等50余项适合博物馆静态展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 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2020-06-01

    云南和贵州两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非遗保护立法、保护实施及生产性保护等方面云贵两省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两省非遗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基础牢固、人才相继,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等因素,但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也存在制度落实不全面、工作力量单薄、开发过度或者文化传承缺失等现象,急需要努力完善。

  • 浅谈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对我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普查尤其重要,我县已开展三次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对非遗名录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一项,省级名录七项,县级名录5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8人,县级传承人212人。

  • 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过程中信息化手段运用方式研究 2020-06-01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而言是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民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节庆活动、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和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的展现,因此应该加强非遗传承。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应该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涵和传承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遗基础知识、实现展示多样化、打破时空限制。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非遗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

  •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传承人"研究日渐兴盛。但传承人不再仅仅是学者视阈或地域文化的"自然"传承者,他们需要进入国家认定体系,在"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承载者对其所传承文化进行"阐释""推广"。文章通过"敛巧饭"这一民俗类非遗项目和布洛陀史诗、盘瓠神话叙事等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论述,进一步探索在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意义与仪式舞台化展演中的文化承载者"他者化"境遇,以及非遗传承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之"情感阐释"等的影响。

  • 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展示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 2020-06-01

    该文阐述了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展示服务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综合分析平台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设计出系统的技术路线,完成数字化展示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实现撒拉族非遗资源的网络共享,最终达到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目标。

  • 非遗传承漫漫薪火路 2020-06-01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到此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以此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