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29 条数据
-
“文旅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引导和规范,对各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文旅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基于文旅融合对各项保护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良好传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前进。本文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例,对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为文旅融合的深化发展以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和保护创造条件。
-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以傩雕工艺为例 2020-06-01
傩雕工艺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商品化"的特征已日显突出。当前,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如何正确认识"非遗"商品化的原真性保护与创意再造的关系,理解区域文化定位与品牌意识构建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傩雕工艺传承人走出现实困境,使中国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出"非遗"文化应有的价值,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是亟待思考的几个问题。
-
基于图像叙事的十字挑花非遗保护研究 ——以上海罗泾十字挑花为例 2020-06-01
十字挑花是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地域风情、民俗生活融合洗练而出的精湛指尖技艺,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之下的民间十字挑花,面临着文化生态与语境改写的种种挑战。论文试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为例,从其经典纹样的图像叙事视角剖析其纹样承载的民俗蕴涵,以其纹样的仪式叙事动态过程,再现十字挑花于民俗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调节功能,并以新时期活态化的民俗应用为十字挑花非遗提供再造与重塑之路径。
-
“传统手工艺”教育的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传承"这一主题下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高等院校汇聚专门人才和庞大的科研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目前,由政府助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虽然是高等院校在实施,但仍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运作。高校应该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将其看作纳入正规教育之前的准备。未来"传统手工艺"的高等教育,可以设置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名下。即"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之"传统手工艺"研究;同时要建构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可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文物与考古、艺术学、民俗学、美学、古代文献学、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研究 ——以锦州“吹糖人”和“糖画”为例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好其生存空间是发展非遗项目的基本要素,起到了维系其生存状态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其生存空间可促使非遗项目更好地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生存空间屡遭挑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到如今非遗保护浪潮使其再获发展,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导致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开始变得茫然失措,社会认同感持续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愈加狭窄。如何保护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是当下我们能否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通过介绍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基本情况,探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并为这些传统手工艺者探索切实可行的生存之路,以期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手工艺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新会葵艺为例 2020-06-01
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针对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等传统数字艺术表现形式及侧重单向传播的现状,创新非遗手工艺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以广东新会葵艺为例进行面向用户的交互动画设计实践,探索非遗文化转化数字影像的规律,实现了手工艺流程展示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交互动画、互动游戏等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艺术媒体形式是非遗手工艺传播的未来趋势。
-
成都市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 ——“以竹作画”技艺精湛 “刘氏竹编”独树一帜 2020-06-01
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是成都重要城市名片之一。成都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竹工艺大师刘嘉峰先生主持创立,其传承人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江。多年来,刘嘉峰之子刘江致力于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将传统竹编技术与时尚现代生活结合,不但研究开发生产出了大批新款竹编工艺品,还多次进入学校、社区进行竹
-
文创产业视域下侗族旅游工艺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该文通过对文创产业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出侗族旅游工艺品设计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从侗族非遗中提炼、整合出适合开发侗族旅游工艺品的元素和创新形式,让侗族文化与产品创新创意结合,使侗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