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7 条数据
-
互联网思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新路径 ——以湖南湘西龙山县为例 2020-06-01
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市场有着强大的精神内需。龙山县“非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在保护与开发方面遇到“瓶颈”,本文试图将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充分运用到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来,重点突出非遗产业的商业价值,以“非遗”经济推动“非遗”保护与开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2020-06-01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区域分布、区位商和时序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县(区)级别结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类型为主;②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化程度不一,形成"三团两轴"的空间分布;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④非遗资源密集区为定西市和甘南州,而旅游资源密集区为天水市和酒泉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不协调,可对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采用主导模式和辅助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以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赋存状况,分析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开发策略,为开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提供借鉴
-
浅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 2020-06-0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动态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农民的收入,而农业的种植技艺和生长加工工艺也将会成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性农作物种植技术和传统手法,如广西北部湾的海水稻,淮安的稻田养蟹、盱眙龙虾等,都可称为地区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于对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在保护与开发层面上仍有欠缺和不足。对此,该文就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通过以案例形式分析当前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农业非遗的有效开发,同时发挥其较高的作用与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
浅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特征 2020-06-01
非遗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支撑.当前还要充分的尊重非遗资源的地方性、稀缺性、差异性等特征,从"符号消费"的理念出发,最大限度的赋予非遗产品表征性和象征性,引导社会对非遗项目产品产生文化认同,采用生产性保护、创益性开发和现代化的利用方式,实现我国非遗元素与新型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相结合
-
从文旅融合看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正如"诗与远方"一样,两者的有效融合,将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极。南通地处长三角,人文荟萃,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传承与保护还处于浅层阶段。文旅融合背景下,梳理南通的非遗文化资源,以融合开发视角,因地制宜,提出互促建议。
-
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的创意性和真实性探究——厦门市思明区为例 2020-06-01
此次课题研究目的是为了明确当前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时存在的不足,通过提出相应策略来提升其对非遗文化旅游中开发的水平,让旅游开发中能具有"非遗"文化的创意性和真实性.此次研究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旅游开发的意义,探究体现真实性"非遗"的旅游开发策略,最后指出体现创意性"非遗"旅游开发策略.望课题研究内容能提升旅游开发的深度,进而促进非遗旅游的发展.
-
节事手段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2020-06-01
近几年来,中国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受关注,包括山西省在内仍然存在非遗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开发方式不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旅游开发中不同节事手段的应用分析,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为非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