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4 条数据
-
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为了探索和研究非遗戏曲文化创新创业研究项目《201713714036》;为了查看当代非遗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程度;为了证实非遗戏曲类对现代生活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了唤起人们对非遗戏曲文化的了解与重视以及为了进一步保护中国广东优秀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海丰戏曲(白字剧)。通过引导和组织热衷于创作新类型音乐、对非遗戏曲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和底蕴、对保护非遗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亲自到非物质戏曲文化遗产之地广东海丰陶河去学习和检验非遗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效果。成功找到了保护非遗戏曲文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
“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定位及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目前,我国戏曲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非遗后时代”。非遗保护让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戏曲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些困扰戏曲发展的实质问题却没得到根本解决。造成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对“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的功能定位把握不清。“非遗后时代”的戏曲艺术定位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遗产和当代艺术。文化遗产侧重“保护”,当代艺术侧重“开发”,只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保护”与“开发”工作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
基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冀东音乐戏曲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构成,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地方高校在非遗的宣传、保护、传承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以冀东音乐戏曲为例探究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找到它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路径,试图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非遗传承的模式,以期实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和非遗传承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保护语境下反思现当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得与失 2020-06-01
现代化与戏曲化、戏曲危机与戏曲振兴是戏曲界多年来不断谈论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争论,即戏曲的本体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如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和话语语境,我们大概可以找到其根源不过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变革图新的强烈诉求所导致的深度的文化不自信。所谓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现当代的得与失是多方面而言的,既包括思潮论争也包括文化政策的起伏,在"非遗"的语境下探讨这些话题,或许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直以来在戏曲理论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或令人困惑的问题。
-
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进校园 2020-06-01
稀有剧种唱主角,活态传承进清华。11月26日下午,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媒体见面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行。本次展演活动是在国家文旅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河南恭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恒品
-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乐平市“戏曲进校园”活动意义探析 2020-06-01
赣剧是流行于江西省赣东北地区、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戏曲,并于2011年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平市于2019年响应国家倡导,在22家中小学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于非遗赣剧进行保护来说是新的尝试。以非遗保护视角审视本次活动,其意义在于:拓展了非遗受众人群,为非遗传承发展培育更多后备力量;丰富了非遗文化传播方式,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有效结合学科特点,增强传播效果;多方位展现非遗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
-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2020-06-01
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方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菏泽地方戏曲作为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菏泽的戏曲活动在明末清初时就已非常普遍,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具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地方魅力,无愧于"戏曲之乡"的美誉。菏泽地方戏曲中本地的六个剧种都被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体现出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非遗旅游开发和菏泽地方戏曲的良性互动,既能够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又能够为非遗旅游注入丰富的内容与内涵,增加经济效益,为当地文旅事业的繁荣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
非遗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福建地区为例 2020-06-01
在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大背景下,地方戏曲得到新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小剧种濒临消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社会变迁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地方戏曲文化缺乏良好的文化生态;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机制断裂;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普遍缺乏"非遗"意识,更缺乏保护意识。为了实现振兴地方戏曲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保护和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包括内生态因素和外生态因素。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戏曲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借助网络、手机方式为主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当然,还要处理好地方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原汁原味保存地方戏曲和创意创新的关系;地方戏曲的重点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关系;地方戏曲的经济转向与政府扶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