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6 条数据
-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并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更多人目光和精力投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本文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分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重点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在旅游扶贫领域的重要价值.
-
精准扶贫下的广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 2020-06-01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拥有着相当丰富的非遗资源。将精准扶贫与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非遗相结合,探讨特困民族地区,实现非遗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策略。既能取得理论突破,也能为广西连片特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开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当重要贡献。文章提出要立足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遗资源,创新非遗+旅游扶贫的方式;注重农户主体地位,提升文化自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有效推动片区扶贫攻坚工作。
-
重庆市川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的模式研究——“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20-06-01
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新的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增收的一种扶贫模式。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亮点。
-
非遗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对文化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审美和知识性的基础上,非遗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讲究与时代结合、具有趣味性。现阶段我国正在展开扶贫工作,扶贫从物质扶贫扩展到文化扶贫。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过上物质和精神都富裕的日子。文化精准扶贫,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做好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非遗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可以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先阐述文化扶贫和非遗衍生产品的概念,探索非遗衍生产品设计开发促进文化精准扶贫的路径,希望能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
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扶贫理论内蕴的基础上,剖析非遗扶贫作用机制中存在"外驱力"与"内生力"的关系,"静止本能"与"动态本领"的关系,"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探讨了非遗扶贫实践困境,即非遗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非遗扶贫制度体系不健全、非遗扶贫创新动力不足。最后以非遗扶贫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路径优化,即转变非遗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扶贫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注重产业关联,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侗锦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各民族人民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文化遗产。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产学研活动,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才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发展模式。
-
如何把握“小城匠心”,打造郯城非遗文化 2020-06-01
针对当前非遗保护为热点的社会趋势,并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展开的调查研究。此次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当地的文化市场。通过进行手工制作,结合书面和亲身实践,切实体验非遗的内在力量,感受精神冲击。深入挖掘非遗保护重建改造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新鲜的时代“血液”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此实现非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反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连带式效应。打造非遗文化的“活态”继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振兴,最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
精准扶贫政策下非遗创意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湖北省来凤县的“西兰卡普”为例 2020-06-01
本文试图探究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地区的非物质遗产创意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考虑到调研地点的距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程度等因素,本文选择了湖北省来凤县的“西兰卡普”作为研究分析的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将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有力武器。非遗创意产业化是既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真脱贫,又可以实现非遗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传承,是1+1>2的有效行为。而实现贫困地区的非遗创意产业化需要各环节一起努力,获得共同盈利的可持续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