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6 条数据
-
技术创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兼论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
基于GIS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为了解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湘江文化圈中104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聚合型空间分布,集中在江永县、宜章县、炎陵县、浏阳市4个县市。形成了3个高级密度圈,分别是长株潭核心圈、炎陵—茶陵核心圈、南岳核心圈,以及3个次级密度圈。研究发现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具有丰富性、二元性和兼容性等特征,其空间分布与水文、传统村落和宗祠寺庙的分布存在着相关性。
-
携手影像技术推进人文发展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与保存,属于十分重要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其中所谓“立档”
-
果林套种旱半夏高产技术 2021-08-26
果林套种旱半夏高产技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与仿真技术的运用及声音、语言和图像技术的融合两个侧面。人工智能综合利用了计算机识别、图像仿真等工具,最终形成非遗资源数据库技术赋权的智能体,它借助于成像技术,产出与非遗资源相一致的仿真场景,有效推进民众走进非遗的"内心世界"。非遗资源的数字技术赋权过程有助于压缩非遗承载者自身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差距和差异,提升对非遗资源档案的处理效率,优化传统非遗资源的传播流程。因此,要对传统非遗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非遗信息的数据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非遗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从整体上对非遗资源进行改造和弘扬。
-
“直播+”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研究 2020-06-01
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非遗直播很大程度上是把非遗文化的现场感与网友的互动有机结合,通过主播的解说、互动改变人们对非遗刻板的“古老、传统”的认知,并将其渗透到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之中,使文化资源活化。一、非遗直播的多维价值1.非遗文化场域的扩张与再生产非物质遗产文化场域指的是一种文化样式或者一种久远传承的文化活动所无法剥离的环境、场所,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仪式及其参与的人群的行为和规
-
3D打印技术视角下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展示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尤其为民间传说类非遗带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中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3D打印的基础理论,以土家吊脚楼传说故事为实例,提炼出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借鉴,为中国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提出建议。
-
知识图谱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2020-06-01
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区内人民热情团结的文化传统。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以数字化的手段记录、还原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国内的非遗数字化现状入手,并以知识图谱为例,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出分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风貌让人人都可以用数字化方式领略西藏文化的巧思与积淀,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