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6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认知的媒介图景已日新月异。智能媒体的出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播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课题。得益于非遗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时下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已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出现了关注智能技术时代非遗传播与受众接受之生态变革的各层次案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活态体验、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非遗再生以及基于生物感知的智能化用户反馈等代表性趋向,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优化设计,将是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有力保障。
-
“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创新的技术路径研究 ——以韶关市乳源瑶族为例 2020-06-0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性、创新性、实用性、多元性、情感寄托性等鲜明特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河中珍贵的宝藏,闪耀着文化精华的光芒。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设计理念缺乏创意和易被复制、缺乏技术、人才、资金支持等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韶关市乳源瑶族"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技术路径,涵盖了服装、首饰、装饰、文具等领域,借助校园文创产品这一新载体进行研发,瑶族"非遗"向现代生活应用转型,为其传承带来生机;同时呼吁更多传承者坚守手艺,保护与传承瑶族非遗文化。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
-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或重要特征,同时也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文风貌。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非遗的静态保护,激活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
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保障其有效传承延续,可适当引入数字媒体技术。文章讨论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高度技术性对弘扬非遗文化的帮助,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缩小匠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数字媒体技术可助力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有效减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要求。
-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研究 2020-06-01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设计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并将体验融入非遗文创产品的转化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与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
秸秆拼贴艺术在现代家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2020-06-01
目的将传统非遗文化中的秸秆拼贴艺术与绿色环保利用理念相结合,探究秸秆拼贴艺术在现代家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理论和设计方法。方法以民俗学、现代设计美学、工业设计、家具装饰设计等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传统秸秆拼贴艺术的制作工艺、应用现状及不足,对秸秆拼贴肌理表情的创新设计思路进行详细分析,使其作为新型装饰元素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结论对传统秸秆拼贴艺术的设计理念及制备工艺进行创新,使其与现代家具装饰相结合,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拓展了现代家具的装饰材料和设计方法,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审美,对指导现代家具装饰的创新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旅游虚拟体验产品设计研究 ——以辽西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在目前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有许多诸如受众群体偏窄、传承收时空限制、大众关注度低和消费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对其下产品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非遗旅游虚拟体验产品的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开发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