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6 条数据
-
中国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源于人类生活、世代传承的文化形态,彰显了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着古代文明精神。目前,世界各国在非遗保护和传播方面投入大量技术、人力等,而若要从根本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需以数字化技术的转型为重要依托。鉴于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为例,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剪纸艺术进行数字化赋能,可为剪纸艺术带来持续发展、广泛传播及全面保护的能力。
-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分类问题研究 2020-06-01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把南通地区125项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一方面没有遵循教育部学科的分类方法,没有把艺术类项目归为一类;另一方面没有严格区分艺术类与非艺术类、艺术类与技术类,造成了一些项目存在学科层级上的交叉。因此,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艺术类与非艺术类、艺术类与技术类的分类既需要有恰当的理论作为支撑,也不能违背国家学科分类的标准。
-
数字传播技术下非遗舞蹈类项目的传承策略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遗舞蹈类的项目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已经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类的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很强烈的危机意识.正因如此,我们就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使得非遗舞蹈类的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国传统的舞蹈类的名录保存还不是非常完善,对于非遗舞蹈类项目的传播力度也不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向社会公众更好地展示非遗舞蹈类的具体情况,就可以使非遗舞蹈类的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
数字化技术视角下金秀瑶族非遗舞蹈黄泥鼓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通讯设备的普及,当代我国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开始逐渐向着互联网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各类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众的业余生活。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遭遇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于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来说,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的比例愈来愈高,其传承逐渐成了一个较为严肃的问题。以本文研究的金秀瑶族非遗舞蹈黄泥鼓为例,其主要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对于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已经提不起兴趣,进而导致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些古老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以数字化技术解决少数民族舞蹈传承问题。本文聚焦于金秀瑶族黄泥鼓舞,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
焦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和区域的历史记忆,也是联结民族和区域情感的文化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非遗传承后继乏人,传播手段传统单一,传承内容受时空限制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下,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将为非遗保护打开新的思路。
-
基于AR/VR技术的南粤古驿道文化专题设计之教学研究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发展思路,其中重点提出将非遗文化和新兴文创产业相结合,而新技术AR/VR的引入,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新路径。本文以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设计实践为例,分析AR/VR技术在古驿道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应用,以期探索AR/VR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设计。
-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这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对于文化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深远发展。对此,本文则以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为背景,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提出该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为例 2020-06-01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播研究的日趋增加,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发展成了关键问题。本文从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数字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使用新媒体技术对非遗传播的必要性。通过对“阿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方案,有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察哈尔地区民族文化、延展现实研究等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