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1)

共检索到 31 条数据

  • 论21世纪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是二十一世纪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基本分析视角,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到国内外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浙江非遗主题小镇建设研究——基于三门县亭旁镇的个案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文明的存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对市场主导式保护弊端的认识下,构建了当前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保护模式,并将非遗保护工作,由静态保存向活态发展不断推进。非遗主题小镇,是浙江省在近年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以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尝试;从样本小镇的建设情况来看,潜藏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社区营造逻辑。即,传统社区先就非遗价值形成共识,再展开特色景观打造、人居环境整治、非遗项目保护和关联产业促生等经营活动,最终形成"人、文、地、产、景"互为促进、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在此过程中,政府适度赋权、学界理性陪伴、居民角色转换等营造特征突出显现。而长远来说,非遗主题小镇要实现预期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确保非遗保护的核心地位,积极构建多方协作的保护体系,精确评估区域环境的旅游承载力,切实加强适用人才的培育储备。非遗主题小镇的探索,对我国非遗的整体性动态保护具启发意义。

  • 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 2020-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新时代与互联网+的背景下,面对经济发展与传承保护的双重抉择,进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从中发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非遗传承后继无人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等系列问题。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执行物质文化遗产定价策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体系和实施全社会参与性传播举措等多项结论,旨在培养大众意识,实现创新可持续经济发展。

  • 博爱县柏山窑院保护方法的探究 2020-06-01

    传统手工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非遗的保护措施以关注工艺本身为主,而忽视其所依托生存空间,使两者在发展中逐渐剥离开来,失去发展的平台。本文结合柏山村柏山窑院现状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从院落建筑、空间功能提升、村落环境整治三方面,探讨传统手工工艺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 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村镇被破坏。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村镇的会受到人为因素及非人为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对其保护利用以及发展会比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困难,如何对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利用及在发展是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本文我们将从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出发,针对实际问题,对如何进行我国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本次研究能对我国的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 以四川为例的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2020-06-01

    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