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0 条数据
-
万载“开口傩”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 2021-08-26
万载“开口傩”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学校教育的力量,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和融合是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分析在学校教育里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索结合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非遗精神,寻找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达到非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
思政背景下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以“中药炮制技术”为例 2020-06-01
目的:本文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药炮制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研究,积极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方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开展多样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便捷性,综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果:弘扬中药炮制技艺等非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结论:在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非遗文化,能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能更好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
-
非遗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探索——从《2019非遗公开课》说起 2020-06-01
《2019非遗公开课》作为一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综艺元素巧妙融合的原创文化节目,凭借独特的内容、全新的节目形式与多元的营销方式,为非遗类电视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依托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内容平衡节目文化诉求、电视传播特性、大众心理认知三者间的关系;运用集趣味性、议论性、临场性于一身的节目形式唤醒观众对"非遗"的情感共鸣;通过以融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矩阵式传播模式实现了小众题材的大众化推广。
-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 2020-06-01
融合田野调查与学界已有研究,论文探究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中市场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研究缺位的问题。基于市场化语境下分析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应从发挥传承人文化主体性以促进非遗传承,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障其市场发展条件,再到依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造血补血”以获取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建构一条传统工艺类非遗市场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茶文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探索 2020-06-01
在整个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对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推崇大大提升。而以具体的学科角度来理解和认知"非遗",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效传承。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构建该学科,这是值得我们深化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诸多诉求,从而探究茶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机制和实施理念。
-
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江苏省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固有的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素养的实践意义。在将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区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引入内容,创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体育非遗内容,实现活态传承;聘请体育非遗兼职教师和编撰体育非遗校本教材。此外,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还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如赋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对体育非遗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