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4 条数据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型媒体已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传统的报纸、收音机已经逐渐被电脑、手机屏幕取代,各种产业也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个出版社也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概述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播现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局限,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
“非遗”的影像转 2020-06-01
近年来,影像与"非遗"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其中既有《手造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马街书会》等聚焦非遗的动态影像,也有为数众多的静态摄影。2020年11月评选的"中国·青阳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来稿踊跃,《中国摄影》杂志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近1600位影友的1.7万余组(4万余幅)摄影作品;《中国摄影》杂志主办的浙江嵊州戏曲摄影工作坊(2019年)及安徽歙县的影像调查计划(2020年),学员作品涉及最多的题材均与当地非遗题材相关
-
中国·青阳 非遗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2020-06-01
征集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用镜头记录非遗及非遗传承人故事的作品,充分立体的展现他们的社会化。通过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用影像保存非遗的精湛技艺,留下珍贵文化基因。征集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31日(投稿须在此期间内送达)入展作品荣誉设置及稿酬:入展作品120件,稿酬各人民币800元。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规定累积入会申请积分。
-
非遗影像 中国风采 第十届“群艺杯”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是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存续至今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记录、整理和存档,并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跨时空地传递其文化信息,使之作为人类文化记忆代代相传。以"非遗影像中国风采"为主题,用摄影语言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华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唤起人们珍爱传统的文化自觉。探索非遗影像传承与传播,保护与发展。定格非遗+城市、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扶贫、非遗+一带一路。凝聚中国智慧、展现中国精神。特举办"‘非遗影像中国风采’2020第十届‘群艺杯’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
摄影对德宏傣族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保护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傣族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傣族民间艺术瑰宝成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且逐渐得到保护。本文旨通过讨论纪实摄影在云南德宏傣族民间剪纸传承保护过程中作用及价值体现,对纪实摄影与傣族剪纸艺术之间关系进行简要分析,肯定纪实摄影在"非遗"传承和唤起人们关注与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多幅摄影创作 2020-06-01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摄影艺术中使用多幅、成组照片,从不同侧面、不同时空的视点对非遗文化进行包围式的记录,使非遗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维度,内容上也更丰富、更完整,让读者以更加直觉、更加轻松的状态接受非遗文化,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教益。
-
“非遗”之美就在身边——记2019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嘉年华“星光怀旧市集”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其实,很多“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您感兴趣,自己却又来不及去一一走访,何不通过摄影师们的镜头,观赏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非遗”之美呢
-
用镜头记录“非遗”影像 ——记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摄影俱乐部“非遗”创作团队 2020-06-01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遗”名录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这不仅代表着“非遗”项目的文化资源之丰厚,更说明了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但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民间优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许多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民俗备受冷落和遗忘,许多民间独门绝技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