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

共检索到 19 条数据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思考 ——以深圳龙岗传统舞蹈项目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与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在遵循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下,可对深圳龙岗非遗传统舞蹈类项目进行分析,在尊重非遗文化内在的丰富性、生命特征的基础上,尝试有效推进保护传承实践等相关工作。

  • 圈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态保护研究 2020-06-01

    圈头村位于雄安新区白洋淀中央,文化遗产丰富,孕育了圈头音乐会、芦苇画、苇编、圈头少林会、白洋淀丧葬习俗等一批有白洋淀淀区特色的民俗、民间技艺与民间信仰。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新区建设的关系,提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文章以雄安新区圈头村为例,提出结合建筑要素和环境要素将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融合,以实现整体保护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策略。

  • 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践 2020-06-01

    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中,"文化空间"这一概念对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空间将时间与空间重叠,集中体现为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具象化为实体的景观建筑或民俗活动,在主体性、空间性、时间性与文化性四个维度展现了传统文化内在因子的交融性与复杂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

  • 基于“系列遗产”视角的青岛海防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化路径 2020-06-01

    青岛作为山东海防的关键组成部分,保存有众多的海防遗产。鉴于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是由呈离散状分布的50多处海防遗存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一个整体,宜采取如下整体性保护策略:廓清遗产内容,确定其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突破边界限制,统一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青岛海防系列遗产的独特价值.寻找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活化路径,通过拓展原有功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重视海防非遗,增强遗产体验感知,加强文旅融合,塑造海防遗产旅游品牌,让青岛海防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百姓生活。

  • 特殊情况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宏伟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传承人作为遗产的携带者所与身俱来的承载和传递功能已愈来愈受到官方的强烈关注.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传承人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传统的深切理解,尽最大努力延续非遗历史文脉,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2020-06-01

    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研究 2020-06-01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河北长城沿线非遗保护现状、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以期对今后长城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 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 2020-06-01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单个项目保护基础上的进阶举措,通过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夯实非遗发展土壤,打通非遗项目之间孤立保护的弊端,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政策.2019年,荔湾区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广东省文化厅的批复同意.笔者结合全程参与本次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心得体会,从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定位、整体性保护、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阐述荔湾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