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6 条数据
-
以文化创意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它甚至成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如何在科学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活化和充分发展,则是需要学界深入探讨和解决的一个综合性课题。据此,本文提出的思路及基本观点是: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
-
罗珺:推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020-06-01
身穿精美彝族刺绣服装,头戴一顶马缨花般鲜艳的彝绣帽子,在全国两会现场,罗珺的身影格外显眼,总能吸引代表委员和媒体的注意,这不仅是作为彝族这一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象征,罗珺也想通过全国两会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刺绣,推广和宣传彝族刺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法人的罗珺,自从记事起就开始做刺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这位勤劳的彝族女性一直为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做强做大彝绣产业而奔走忙碌。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每年全国两会,她都带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议案和建议,2 0 2 1年,她同样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关于加快"后疫情"时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两份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基于国外研究的理论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商品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但是国内外对此的研究都稍显薄弱,尤其国内学者对于非遗的价值、真实性、商品化的研究尚缺乏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基于国外前沿的遗产思辨研究视角,本文提出了一种"过程式"的视角,把非遗商品化过程和非遗的价值构建过程进行整合,以云南丽江的非遗为例,揭示了非遗商品化过程中的动态价值构建过程和多元价值构建过程。研究突破了国内既有传统理论视角的局限,通过建立创新的非遗思辨视角来审视非遗商品化中出现的遗产价值、文化变化、真实性等理论问题。
-
本地·经济信息 2020-06-01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6月1日起实施6月1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正式实施,一系列关于非遗保护的组合拳将打出。据悉,北京将加紧制定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及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管理办法
-
文化产业视角下传统戏剧类非遗自救路径探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戏剧类非遗,在现代语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凋零,面临严峻的形势,其中有些戏剧类非遗甚至濒临灭亡。在其发源的民间生态遭破坏、受众大量流失、传承能力缺失、发展前景堪忧的现状下,传统戏剧类非遗进行文化自救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的传统戏剧类非遗应进行产业化运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化自救迫在眉睫。
-
李永军:独辟蹊径的非遗保护人 2020-06-01
在下属眼中,他是一位开拓性领导;在合作伙伴眼中,他是一个幽默但要求严格的企业家;在年轻人眼中,和蔼健谈的他被亲切地称为"李爸"。他就是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副会长李永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指引下,李永军带领团队致力于在非遗保护
-
非遗传承保护的“徽艺小镇”实践——黄山徽艺小镇案例简析 2020-06-01
文化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黄山徽艺小镇坚持文化自信,是以保护传承非遗技艺为核心打造的特色小镇,地处黄山高新区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符合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应受传承谱系的制约和限制 2020-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国家文化部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批准任命了各级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动了非遗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成就了将近灭绝的非遗品种,起死回生,再次发展,对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美术起到了凝心聚气、凝神聚力的积极作用。在文化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呈现出积极向上,传承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