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弘扬民族文化瑰宝 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浅谈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20-06-01
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众多,各世居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西双版纳非遗文化包括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及口述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具有边疆民族的地域特色与不可替代性的民族文化特质。从2005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得到挖掘与保护,使西双版纳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据统计,西双版
-
非遗化的休闲意义 2020-06-01
很荣幸在平谷的年度休闲大会上就非遗文化的休闲意义谈谈我的认识。大家知道,自本世纪初以来,世界文化发展中就出现了一匹举世瞩目的黑马。这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1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此,这一项独特的、丰富的、生动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大步迈进人类文明的殿堂,成为人类文明和世界遗产中最活跃的形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全面影响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和传统的继承发展
-
“非遗大师”23:曹光裕:川江号子守望者,创新让传承变得令人期待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交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交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肯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栏特推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系列。旨在让更多喜欢文化艺术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非遗艺术,了解“非遗大师”们的精彩故事与多彩人生,欢迎读者朋友推荐你心中喜欢的“非遣大师”及他们的艺术与生活,来稿请发278660589@qq.com.标题请注明:“非遗大师”。
-
会手艺 有审美 爱生活 2020-06-01
在贵州美术馆,持续到8月底的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成果汇报展吸引了不少观众. 展厅里,一件件时尚的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创意服饰,刺绣灯罩、丝巾、扇面,素雅茶席,多功能靠枕,还有精美刺绣的提包、首饰、装饰画等,这些既民族又时尚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大学今年非遗研培的教学成果,是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和20名全国筛选出的优秀刺绣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果.观众不仅赞叹这些精巧的创意和制作,更惊叹于残障学生为做出这些作品付出的异于常人的努力.
-
两岸非遗传承与保护对话研讨会在内蒙古举行 2020-06-01
8月20日,“共同传承共同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幕,20余位非遗专家参与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两岸专家发言的主题有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理论及实践的宏观探讨,亦有藏族《格萨尔》史诗、泉州南音、台湾歌仔戏、台湾鼓吹乐等具体非遗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幕式上,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满宏卫表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形
-
津味儿文化我传承 2020-06-01
为了让队员们近距离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由天津市团市委、市少工委主办,天津人民出版社《红领巾报》承办的津彩假日“传承津味儿文化,争做非遗小使者”红领巾夏令营在天津杨柳青画社成功举办
-
加强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2020-06-0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共4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6万,约占总人口的62.4%。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以来,在县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先后开展了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民俗、民间文学四个方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其中,彝族弦子舞、壮族棒棒灯、月琴(弦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为有效保护与开发非遗,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与开发好区域文化瑰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