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7 条数据
-
非遗“脉动”大湾区 2020-06-01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基于深厚的地缘、史缘、亲缘等关系,三地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留下璀璨而丰富的非遗文化,见证、诠释着一脉相承的久远过往——2006年,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凉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凤箫动天地 鱼龙舞千年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承载着悠久历史、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建福州举办。从本期开始,本刊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推出“传承”栏目,集中展现福建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
-
非遗研培计划是我国发展振兴非遗的重要举措 2020-06-01
与景德镇的结缘,源于2018年7月在文旅部的指导下,笔者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在上海市文旅局、景德镇市文旅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学校团队的支持下,整合我校在品牌建设领域的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独特优势,组织策划了2018、2019两期景德镇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
-
短视频平台中非遗传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 2020-06-0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之一,短视频平台能为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一个虚拟形式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则为民族交流提供了手段、内容,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民族交往交流合作互动下,短视频平台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新的形式和行动机制。
-
“BMW中国文化之旅”以创新思维创造“共享价值” 2020-06-01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和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在沈阳开幕。今年9月,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深入探访了辽宁省30余项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本次成果展不仅是对今年探访精华及非遗创新成果的总结展示,还将持续贡献辽宁本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 2020-06-01
本文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的相互借鉴,融合共生。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段,如遵从随地所宜、因材施艺、择材施技等方法来进行产品设计研究,从设计的角度来阐释非遗文化保护的合理措施,并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产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基于国外研究的理论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商品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但是国内外对此的研究都稍显薄弱,尤其国内学者对于非遗的价值、真实性、商品化的研究尚缺乏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基于国外前沿的遗产思辨研究视角,本文提出了一种"过程式"的视角,把非遗商品化过程和非遗的价值构建过程进行整合,以云南丽江的非遗为例,揭示了非遗商品化过程中的动态价值构建过程和多元价值构建过程。研究突破了国内既有传统理论视角的局限,通过建立创新的非遗思辨视角来审视非遗商品化中出现的遗产价值、文化变化、真实性等理论问题。
-
非遗老手艺,如何化为脱贫新动力 2020-06-01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象征。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非遗正以人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传播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更应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文化扶贫、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考虑如何让非遗更好的融入百姓生活,来助力脱贫攻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