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 ——评《保护与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 2020-06-01
随着一大批民间艺人一个个离世,中国民间艺术濒临灭亡的危险和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组织各国申报“非遗”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引起了我国政府对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于是在2006年6月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文化遗产日”。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以在全民中形成,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轰轰烈烈
-
旅游开发中“非遗”保护的资源整合与文化空间再造 ——以“山西非遗里的四季”研学活动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展"非遗"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和其文化空间再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发过程中,侧重"非遗"历史文化价值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结合,可以加强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入、游客的互动参与,都可以增加"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形成"非遗"存续的新生态。其间要避免"非遗"的破坏性开发,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2020-06-01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祖国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非遗”代代相传。
-
“非遗”进校园,传承有创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非遗”,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
探索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辩证关系入手,对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深入探究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工作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传承工作的功能与作用,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科学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法规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