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2020-06-01
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文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保护发展"非遗"文化是国家更是城市所需注意的问题,城市更应注重"非遗"文化并建设城市文化,这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安康市作为陕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是"秦头楚尾"之地,关注安康市文化对研究陕南文化甚至整个陕西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初探 ——以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为例 2020-06-01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 ——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 2020-06-01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
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责、范畴和对象:基于法规条文的解析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明确非遗保护主体。[研究设计/方法]文章从法律条文入手,选择37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为分析对象,对法规中提及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职责、机构范畴、保护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机构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研究、收藏、整理和学术交流等保护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非遗保护的重担,更广范围的非遗保护机构框架逐渐形成;地区差异带来分类多样的非遗对象。[创新/价值]从职能匹配、范畴限定和监管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今后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可行路径。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
中国东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2020-06-01
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方面,以传统音乐、民俗、曲艺类为主体,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次之,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和民间文学排在第三层次,这与中国非遗在类型上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为主体的结构特征差异明显,体现了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的独特性。同时,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集团集聚和阶梯分布共存的结构特征。在民族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非遗数量丰厚,占据主体地位,多民族交融共生,具有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少数民族的非遗类型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
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与传承 ——评《民间饮食习俗》 2020-06-0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极为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基于在非遗视角下,通过不断加强对民族传统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不仅能够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护工作的和谐稳定地发展,还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居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由宣炳善等人编著的《民间饮食习俗》一书科学详细地描述了传统民间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民族饮食习俗以及民间饮酒、饮茶习俗等内容,在作者眼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人生幸事,同时也是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历史责任。
-
基于地域识别性视角的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研究——以长沙湘江古镇群等为例 2020-06-01
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域识别性丧失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何存续的问题,在深入解读地域识别性与文化空间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主导的文化空间建设是提升地域识别性的有效手段;并研究了长沙湘江古镇群建设等非遗资源应用于提升地域识别性的相关实践经验与问题,提出"多层次"管控模式创新、"主题式"文化空间打造与"类型化"文化空间加载3大策略,推动非遗在文化空间设计与运营上的积极应用,以提升地域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