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9 条数据
-
“非遗”+旅游: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2020-06-01
我在湖南日报社工作10年来,主要是从事文化和旅游新闻报道,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联度极高,旅游景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方法上则要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
非遗旅游开发研究——以硗碛藏族乡为例 2020-06-01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式"开发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要求相关人员创新非遗保护与开发机制,以适应当下非遗保护与开发需求。而旅游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无疑成为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基于硗碛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情况,对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做了初步探讨,并归纳了部分开发模式,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
非遗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繁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旅游产业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在旅游文创产口中融入文化概念,从而有效促进旅游周边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本文对非遗视角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可靠的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
-
重庆市酉阳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明显 2020-06-01
一是创品牌。编制完成乡村旅游规划20个,重点打造田园综合体25个、桃源人家10 000户,着力创建黑水、毛坝等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个。二是育文化。依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国家非遗项目3项、市级25项、县级198项,培育国家级、市级非遗传承人48人,开发河湾山寨、石泉苗寨等特色村寨21个。三是兴产业。扶持
-
“非遗+旅游”,打造更有深度的美景 2020-06-01
在地貌复杂、交通不便的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雷山县,旅游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未曾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2018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6.7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2%,排名贵州全省第二位。如此喜人的数据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地处云贵高原的偏远县城何以吸引如此多的游客?而答案竟是:这里是我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这些年,依靠非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成为雷山县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以雷山县
-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0-11-28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旅游和经济资源。目前,学术界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相关研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产业发展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力;市场需求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力;技术升级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创新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的融合发展却可以实现两个产业的相互渗透、彼此成就。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建议:创新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顶层设计;打造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高端品牌;构建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完善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