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5)

共检索到 65 条数据

  • 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扶贫理论内蕴的基础上,剖析非遗扶贫作用机制中存在"外驱力"与"内生力"的关系,"静止本能"与"动态本领"的关系,"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探讨了非遗扶贫实践困境,即非遗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非遗扶贫制度体系不健全、非遗扶贫创新动力不足。最后以非遗扶贫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路径优化,即转变非遗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扶贫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注重产业关联,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以吴歌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 皖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以五河民歌为例 2020-06-01

    皖北地区存在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类型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浓郁地方特色,还蕴含传统文化内涵。进行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社会公众对于非遗项目认知程度不高,地方缺乏有效保护与传承措施,导致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皖北地区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当前地区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使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还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背景下,非遗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从非遗保护的分类方案、评估机制、基地建设、交流活动、动态传承、专项研讨、保护网络七个方面对非遗保护制度机制进行新的探索,建立京津冀有效的传承保护体系,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提供动力.

  •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 2020-06-01

    数字化时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人文为近年来各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数字人文的角度,探讨数字人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匹配性,借助数字人文的技术工具,将文本挖掘方法、GIS技术、VR/AR/MR、可视化技术等应用到非遗资源的揭示与展示、整合及保护过程,探索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以构建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非遗保护体系。

  • 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延续中华文明命脉、传承历史经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对非遗传承人加强保护势在必行.这几年,虽然我国已经接连出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必须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加强教育引导,确保非遗传承人可以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建 2020-06-01

    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应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拳种。对此,基于非遗视角,从民间传统法法律体制和西方外来文化两方面,分析当前影响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的主要因素。从五方面构建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

  • 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机制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步,加剧了文化竞争的激烈,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亡,甚至濒临灭亡的危险。像刺绣、中医药、针灸、雕刻和陶瓷烧制技艺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非遗的生存进步和保障机制都面临着诸多困难。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保障的执法机制,增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