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5 条数据
-
创新“非遗”传承机制 “记忆档案”焕发青春 2020-06-01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如何依托人才和学术优势,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纳入职责范围,让"记忆档案"焕发生机和活力,十分重要,意义深远。为此,笔者所在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不但使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皖西"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而且还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
非遗传承人档案工作机制亟待构建探究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非遗传承人在继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非遗传 承人及其技艺进行有效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非遗工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要实现对非遗传承人及其技艺的保护,就必须 构建科学完善的非遗传承人档案工作机制。本文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非遗传承人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 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非遗传承人档案工作机制的对策。
-
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益机制研究——以《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口头传统的传承人在传承、守护、延续和发展口头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人是口头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者,也是口头传统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相关利益者,只有让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充分受益,才能使口头文化活态传承得以实现。以《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为例,在调查中发现其生活境遇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目前《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口头传统类非遗传承人所应享受的精神物质权利的分析,探析口头传统类非遗传承人的受益机制。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2020-06-01
目前,文化自信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在外界影响下,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不但要构建非遗保护制度,还要保护好非遗传承人,并构建传承制度。这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最高级别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为此本文分析了非遗传承机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了怎样更好地建设非遗传承机制,目的是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非遗文化更好的流传,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 2020-06-01
实现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京杭运河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必然选择。良性互动关系是以良性互动机制来维系和支撑的。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互利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应当全面实施运河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估,大力加强旅游开发中的运河非遗保护,充分发挥运河非遗传承人的双重积极作用,合理开发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完善政府调控监管职能。这可以为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
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机制的域外比较及启示研究 2020-06-01
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非遗”保护,建立了众多的“非遗”保护组织并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在公法保护方面,各国重视调查与记录,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多样化的认定,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来源群体,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立法保护。在私法保护方面,很多亚非国家承认并尊重社区集体权利,并确立了公有领域有偿使用制度。域外经验对中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启示主要包括:采取统一立法的立法模式、整体性保护的保护理念、重视专项立法、尊重少数民族与传统社区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非遗”私权保护路径等。
-
“标准化时代”基层非遗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2020-06-01
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标志和开端,我国非遗保护的"标准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工作规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标准与当代标准的矛盾、不同标准并行存在、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面对这些问题,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在认清非遗保护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通过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等措施,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非遗的守护者。
-
茶文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探索 2020-06-01
在整个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对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推崇大大提升。而以具体的学科角度来理解和认知"非遗",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效传承。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构建该学科,这是值得我们深化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诸多诉求,从而探究茶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机制和实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