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5 条数据
-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2020-06-01
文章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贵州反排木鼓舞为核心案例,对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进行体育民族志研究,关注人类和非人类两大类行动者的能动性。研究表明,反排木鼓舞传承网络是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其中非人类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台江县“非遗”保护中心作为核心行动者,成功建立了一套利益整合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异质行动者的积极性,从而维系反排木鼓舞传承网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
关于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沁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怀梆、唢呐艺术、高抬火轿、"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都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当地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保护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建立资金扶助机制、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才队伍,深入宣传,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等,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的法治规范与路径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指的是依据相关规定与法律程序,代表性传承人不再享有该称号的一种法律行为。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是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既是推进相关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判断制度改革是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
赤水市提升非遗品牌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品牌的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赤水非遗文化品牌的提升打造为切入点,通过对赤水近年来非遗品牌建设的现状、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赤水非遗文化品牌打造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非遗助推赤水乡村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
非遗语境下传统技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 ——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 2020-06-01
温州发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由区域传承逐渐过渡为高校传承,1991年成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原名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4年入选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发绣研究所作为非遗的实体承载空间,开创了与发绣技艺发展相吻合的传承机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本文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通过对发绣传承基质的探讨,寻觅出适合的维系传统技艺本真性的方式。
-
符合中国文化传承的逻辑和实际的“文化自愈机制” ——回应“非遗在中国”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内在逻辑和传承机制》是美国《西部民俗》2017年第2期“非遗在中国”专刊的前言(1),该文概述了张举文、周星、高丙中、萧放四位民俗学家对中国“非遗”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帮助中国人赢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给中国文化自愈机制提供了一个发挥作用的机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对立的革命思想似乎步入完结,传统思想
-
基于“人龙舞·洪拳”训练的校馆合作机制探索 2020-06-01
新时代,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越来越紧密,校馆合作是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国家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光华人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人龙舞的武术基础是洪拳,因此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潘祥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潘祥初级中学)在2012年与光华合和堂人龙武馆合作,成立"杏坛镇文体社会组织(NGO)校园共建基地",将"人龙舞·洪拳"确定为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光华人龙舞在珠
-
“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机制创新的辅助” 2020-06-01
前不久,由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主办的“文化之美·漆心可见”年度成果展,亮相山西运城的永乐宫,此次展览展出了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山西漆器文物19件(套),以及创新漆器作品33件(套)。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认为,保护和传承以山西漆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这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