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3 条数据
-
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新时代传统武术进校园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非遗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传统武术进校园的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了提高武术师资力量队伍的培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改进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注重体育非遗体育的知识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入手,加强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开展工作;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等发展路径。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热点分析 2020-06-01
在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武术非遗)如同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在显现自身所特有的价值时,也表现出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通过系统整理相关武术非遗研究文献,归纳武术非遗研究现状,探讨武术非遗研究热点。发现在传承人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互联网+传承模式、文化旅游开发等几个方面研究较多。本文认为,对武术非遗的研究应该围绕以下热点:武术非遗应根据自身具有的教化功能进行传承与保护,不断回归民众生活,做到传承人应"以人为本",打破"固化思想";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合理配置资源;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国现代人群特征,不断创新传承与保护的方式方法,创造适宜武术非遗的发展契机,为武术非遗未来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回族武术现状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杨氏教门拳、何家棍、鱼尾剑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文章从它们的传承现状及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一校一拳""数字化保护""段位制推广"等方面对宁夏非遗回族武术的传承策略进行了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文水县左家拳的发展研究① 2020-06-01
近几年民间武术在我国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拳种也渐渐消失,甚至随着民间拳师年龄的逐渐增长,后继无人成为民间武术发展中很大的困扰,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左家拳的起源、发展、内容以及传承现状等进行调查,发现左家拳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习者甚众,但左家拳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不够,体系也尚未建立。本文旨在为未来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让左家拳今后有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并可以在非遗保护下更加源远流长,弘扬世界。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建——以佛山市为例 2020-06-01
根据列斐伏尔和索亚的空间理论,构建了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类型,探讨武术非遗的多重存在与现实困境。目前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生存空间缩减、地位日益边缘化、价值认同错位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重构武术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提升社会认同感,加强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凸显核心技艺和创新传承。
-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推广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了崭新的市场,也为传统武术非遗开辟了新的吸收借鉴渠道。传统武术非遗对于沟通民心,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共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意义深远。传统武术非遗在国际化推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应多途径开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全面塑造和提升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鼓励传统武术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推广,重视华侨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国际化推广人才的综合能力。
-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天津市传统武术在非遗申报工作和对已获批项目的保护落实督导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拳种流失严重,项目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我市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管理,做好非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非遗保护计划,完成保护内容,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对整理研究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