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7 条数据
-
云聚乡情 年味暖心 2020-06-01
年画与春联、灯笼与秧歌、剪纸与面塑……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数百项非遗项目与春节有关。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除旧布新的重要时间节点。春节前后,几乎每个地区都会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表达对春天的期盼和祝愿。千百年时光荏苒,一项项充满地域风情的年俗,逐渐积淀为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舞龙、杂技、抬阁、糖画
-
潍坊“非遗+”探索发展新思路 2020-06-01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19年12月25日正式获批,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民俗民间文化传统浓郁,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俗风情区域之一。自保护区设立以来,就以"非遗+"为核心,在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致力文化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使保护区呈现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景象。潍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以传承为核心,以发展为
-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传承 2020-06-01
蜡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蜡染属于民间美术,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实践。将蜡染技艺引入美术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蜡染艺术的传承路径,激发“非遗”文化的生命活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权利维度辨析:以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民俗的诉求为例 2020-06-01
国际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有着若干源头,其中包括目的论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对本国民俗进行保护的诉求。这一诉求既有"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构建民族国家认同的因素,也有保护遗产持有社区的文化与经济权益的现实背景,还有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层面遗产保护话语权的维度。以劳里·航柯为代表的民俗学者则为"非遗"保护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持。《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是国际层面相关讨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今天"非遗"保护中的社区参与原则和保护社区各项权益提供了伦理参照。
-
齐守成:民俗专家谈 “非遗” 2020-06-01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文化。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辽宁的民俗文化非常接地气,其精华就是已经被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的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近日,我们采访了辽宁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听他讲讲民俗和非遗的话题
-
性别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来源于“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关于非遗概念的起源,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遗概念可以追溯到两个起点:来源于日本的“无形文化财”概念,[1]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1989)》中对“民俗(传统的大众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关。
-
不遗余力传承板笔书画艺术 2020-06-01
比起曾经盛极一时的飞白书,如今的板笔书画艺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其发展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及众多传承人的努力下,板笔书画艺术不断被挖掘和弘扬。其中,汉堂板笔书画是重要的一支,传承人陈宁、于龙江、赵显东入驻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使板笔书画艺术在龙城生根发芽。2019年5月,"汉堂板笔书画技艺"入选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于龙江、赵显东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
文化资讯 2020-06-01
(2月1日——2月28日)1.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2月6日,“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启动仪式在历山剧院举办。启动仪式演出涵盖山东快书、山东琴书、茂腔等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面展示了运河流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生动呈现了运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欢乐祥和、共度佳节的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