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7 条数据
-
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单一的"师带徒"制度代表的民间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黎族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立足长远,民间传承须与校园传承凝心聚力、合力前行。田野调查发现,海南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黎族音乐文化非遗走进校园的瓶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二是要在海南属地高校设立"黎族音乐研习所",将黎族音乐文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延伸到肩负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储备师资的高等教育领域。
-
非遗视角下滁州民间绘画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价值具有多元性,从非遗的视角探究滁州民间绘画的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梳理其发展变革的脉络,进而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滁州民间绘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进一步激发滁州民间绘画新的生命力,使其为滁州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养料。
-
新媒体时代戏曲类非遗文化的民间传播途径探索 ——以长沙民间昆曲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重构了昆曲文化场域,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昆曲的民间传播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曲社缺少合作和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限。只有重新省视昆曲在民间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播昆曲。
-
“一带一路”背景下渝东北三峡库区民间音乐概论 2020-06-01
“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给我国文化交流与互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既是推动重庆民族民间音乐海外传播及深化传承的重要机遇,也是重庆民族民间音乐积极走向世界的战略机遇。重庆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体裁众多,有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渝东北三峡库区的主要民族民间音乐种类丰富,富有渝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特色,是重庆民族民间音乐非遗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片区有以下地区:梁平、城口、丰都、万州、垫江、忠县、开州、云阳、奉节。
-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电影《百鸟朝凤》再次引起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到底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努力,如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利用数字媒体进行艺术复制、培养新的传承人、利用非遗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展田野调查等,但仍然存在诸如名录不均衡、补助分配不合理、传播途径狭窄、商业气息过浓、创新保护不足、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利用移动传媒进行广泛传播,鼓励艺术家利用非遗音乐大胆创新,将民间音乐引进高校和中小学音乐课堂,要在演奏中进行活态的传承,要以传承为中心,将"媒介复制"与"表演复制"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民间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
-
浅析非遗文化大竹竹唢呐的现状与传承机制 2020-06-01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乐器一样,大竹竹唢呐主要因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且直接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较大阻碍。
-
刍议图像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作为独立于官方文化与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集体性、口头性与传承性特征与当下图像传播形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图文书、图画书出版,影视传播,动漫游戏传播,"3R"传播,民间文学智库传播是当下图文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和新方向。由此,既可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内在潜质,实现民间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以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图像传播的内容和内涵,推动图像传播品位的提升。
-
民间美术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以舟山渔民画为例 2020-06-01
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情趣,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教育融入本土的民间美术既是对非遗的保护发展,同时又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一种有效措施。作者认为,地方高校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普及、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及理论研究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将民间美术融入地方高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