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7 条数据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主 持 人 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下简称《公约》)为基础的人类文化事业。《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中国依法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中国将公约精神落实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
民间文学类“非遗”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0-06-01
近些年,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快餐式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常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淡出大众关注视野,为了加强小朋友对于该类文化内容的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遗"内容进行探究
-
差异与互补:官方与民间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对比研究 2020-06-01
官方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是在新闻生产上对民间媒体起舆论引导作用,并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和共赢。本文以官方媒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民间媒体“非遗星球”两大公众号为样本,使用数据挖掘技术采集了两者自创立以来的报道文本,以内容分析法对比了它们在新闻生产中的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新闻场域的惯习一方面导致了官方与民间媒体在新闻生产上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官方与民间媒体之间的互动程度。本研究对官方媒体如何引导民间媒体,形成互补共赢的发展模式有重要启发意义。
-
博湖县乌图阿热勒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2020-06-01
本文以博湖县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乌图阿热勒村为个案,考察当地蒙古族牧民继承下来的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存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非物质文化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从带有共同性和典型性的从事"非遗"现象入手,讨论由此带出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限于某一传统手工技艺,它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要解决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负面作用和破坏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
非遗视角下的民间信仰发展研究 ——以冼夫人信俗为例 2020-06-01
民间信仰根植于普通民众之间的社会信仰体系之上,其中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封建遗留的糟粕,民间信仰"非遗化"是一个"过滤提纯"的筛选过程,国家将具有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民间信仰发展进行的良性引导,同时,民间信仰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其寻求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自我调节方式。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信俗为研究案例,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
非遗保护视阈下大竹竹唢呐艺术的传承现状反思 2020-06-01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器乐一样,大竹竹唢呐文化主要因其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负面影响,且直接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较大破坏。
-
浅析壮族非遗舞蹈在广西高校公共舞蹈中的教学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和情感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引入广西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具有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舞蹈教育,既是一种美育手段,也是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