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非遗传承漫漫薪火路 2020-06-01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到此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以此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
-
人类学视野下贵阳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20-06-01
有人认为人类学可被用作探寻文化事项背后的深层意义,或就形形色色的人类活动做出可能解释。本文则从人类学有关主体性表达及其强调的角度,试图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可能的预判,或就其可行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探讨。本文认为,基于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贵阳市布局非遗展示中心建设,不但可以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还将开创和引领非遗工作走向新的阶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构与适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指主体进行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等各项活动所需依存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针对文化生态应用到非遗保护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或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及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不同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容较少。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认为,非遗是一种变化的文化,其形态以及内涵像水一样,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嬗变”。孙传明和刘梦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北京市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育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磨炼意志品质等多种德育价值。将非遗资源引入幼儿德育教育过程具有提升德育水平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双重价值,需处理好"渗透领域""开展方式""课程或活动设计""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问题。
-
大美非遗,精彩辽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68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民族非遗传承人(一)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说,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
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06-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非遗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