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2020-06-01

    由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策划,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直属五支部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担着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任务,全校60%的学生是残疾人。省直工委多次组织会员到该校开展公益阅读、企业进校园等活动,为了给这一特殊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践行文化传承与文化惠民的双重宗旨,策划组织了此次非遗展示活动。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扎染:一体化、分学段推进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同时也是湖湘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受限,以扎染为代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举步维艰。2012年,凤凰扎染技艺入选为第三批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2020-06-01

    2019年6月6日下午,《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师范大学总会计师曹光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陆建非,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缪宏才,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非遗传承研究》集刊理事长胡锦星

  •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2020-06-01

    用“老派又新鲜”来形容当下的非遗,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的“活化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在渐行渐远,尤其是传统的非遗手工艺,不少因生活环境改变、传承人缺乏、原材料匮乏等缘故而消失在大众视野里。好在,近几年随着来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到了这些“活化石”身上来。而当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开发出各色产品,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时,它们也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灵魂,在传人的匠心中延续其独特的美学

  • 品味农耕文化 承袭华夏之美 2020-06-01

    本刊讯(记者向保秀)2018年3月21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春分日,也是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实施三年研学旅行工作计划的开启日。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着“二十四节气”,开发“二十四

  • 捏泥娃娃捏出的陕西黑陶第一人 ——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 2020-06-01

    刻刀轻轻划过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交错间,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丝灵动。69岁的刘纪荣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已经有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遗申报名),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的带动下,以影刻的创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我的非遗情结 2020-06-01

    我叫宋进潮,现任保康县文化馆副馆长.2005年,我开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发现,保康有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毅然了踏上了非遗申报之路.风雨十三载,我义无反顾,先后申报了70多项县级、10项市级、2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沮水巫音》、《黑暗传》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保康赢得了荣誉,为保康文化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品牌基础.十三年的申遗之路,让我与非遗传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也发生了许多让我终身难忘的故事.下面,我讲两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 艺之卉艺针忆绣 2020-06-01

    日前,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开幕秀环节,来自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的服饰品牌——艺之卉以“艺针忆绣”为主题,上演了一场美轮美奂的非遗服饰秀。深圳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首席设计师赵卉洲携35套“苗绣+时尚设计”服装服饰,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以“艺针忆绣”为主题的非遗服饰秀。伴随着苗族古歌《春之歌》的动人旋律,模特们身着华服,款款而出。本场大秀以苗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