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两岸非遗传承与保护对话研讨会在内蒙古举行 2020-06-01
8月20日,“共同传承共同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幕,20余位非遗专家参与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两岸专家发言的主题有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理论及实践的宏观探讨,亦有藏族《格萨尔》史诗、泉州南音、台湾歌仔戏、台湾鼓吹乐等具体非遗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幕式上,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满宏卫表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形
-
津味儿文化我传承 2020-06-01
为了让队员们近距离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由天津市团市委、市少工委主办,天津人民出版社《红领巾报》承办的津彩假日“传承津味儿文化,争做非遗小使者”红领巾夏令营在天津杨柳青画社成功举办
-
加强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2020-06-0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共4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6万,约占总人口的62.4%。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以来,在县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先后开展了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民俗、民间文学四个方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其中,彝族弦子舞、壮族棒棒灯、月琴(弦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为有效保护与开发非遗,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与开发好区域文化瑰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中国文化,美出新高度 2020-06-01
有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如何让这些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非遗不再“沉睡”,在当下焕发新活力?悠久灿烂、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为了让这些美丽的瑰宝在新时代的当下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助推中国由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发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传承路径研究——以兰州市高校为例 2020-06-01
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甘肃地方高校具有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模式,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甘肃地方高校浓厚的地方底蕴能够为本土非遗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
告诉你什么是指尖上的传承,针线里的中国!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即将开启 2020-06-01
在2018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精神,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支持下,经过前期筹备,由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将于6月4~9日在恭王府推出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
-
井陉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自21世纪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始,各地非遗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将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在文化复兴之路上大放异彩。传统文化因地适宜地传承创新,有助于新时代文明发展。河北井陉县是石家庄地区依靠太行山脉与晋文化相连接,并具有丰厚的民俗文化、多彩的民间文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冀中文脉的地方。非遗项目众多,传统古村落分布多处且历史悠久,民间庙会文化较为广泛且异彩纷呈。井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