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贵州省思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2020-06-01

    思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传承良好、发展显著。现今为止,思南县有1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9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13项列入市级"非遗"名录,69项列入县级"非遗"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名。本文对思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做简要思考和建议,盼能有效推动思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

  • 融入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创产品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是一种保护、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办法。本文通过分析柳州的非遗和文创产品现状,找出柳州文创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柳州非遗文创产品为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实践的设计案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探索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保护实践*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从初期的资源普查挖掘,到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直至现在基于非遗名录保护成果的利用转化,逐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实践。中国非遗保护的指导方针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中的“合理利用”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章第三条“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的要求。本文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通过保护实践案例,从生产力与技艺传承、乡村技艺与生态传承、都市生活与工艺传承等三个维度,探讨非遗合理利用的途径及其社会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模式思考 ——以点翠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在我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由于时代、现实审美、实用性差距较大等原因,濒临灭绝的非遗资源不但很难获得真正的保护和生命延续,而且不能进行生产性自救.对非遗资源的不当开发和商品营销,更容易导致其边缘化、濒危化.在开发非遗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非遗资源的当代适应性?如何解决产业化困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本文从点翠这一制作技艺的生存现状出发,对非遗资源如何开发及保护进行深刻的思考,给予合理性意见.

  •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价值 2020-06-01

    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运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中的新对象和新方向。传承人口述史综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口述实录文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和文本转化方式,因而它具有史料性、档案性和知识性的基本学术特征和价值特征。当下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仍处在采集、记录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摸索讨论阶段。因此,学界对传承人口述历史文本的主体性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而且应立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取向,开展多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 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研究 ——以南平市级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存续力之浅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构成要素(传承主体,传承物,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是其存续力产生的结构,其中传承主体是存续力的基础。非遗传统技艺的存续力保护是指其构成要素在工艺的生产链中都应得到发展和提升,而不是单独发展,有所偏废。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是存续力维持和发展的关键,存续力的源泉在于生活之"用"。

  •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以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例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天然联系紧密,但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是必然能实现,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途径与有效对策是当前文化旅游研究的紧迫任务。本文将以福建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研究对象,复盘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雕开发成石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围绕游客体验的主题化和丰富化进行故事阐释、空间展示、活动设计,同时坚守本土化和品牌化策略,可以实现非遗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