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生态 2020-06-01

    经过十余年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的提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也会有效推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步伐。后非遗时代的对策更需要在原有保护传承形式基础上创新机制和工作方式,让更多的民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

  • 粤东·客家木偶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东·客家木偶戏为文化载体。对其进行特征色彩、特征形态、特征材质元素的提取,运用分解和重构设计排版以及再设计,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相互结合,应用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才能在当今主流审美趋势下重拾传统文化的魅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重大意义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目前,非遗的保护手段主要是以提升认知、深化研究以及呼吁保护为目的 ,因此创造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是非遗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以影像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创新概念,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为例做研究,为非遗保护创造优良的传播环境、延展传播效果,有效并创新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基于对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首先,阐述数字记忆基本内容。然后,分析数字记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用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出加强对非遗档案化的保护、加强对非遗活态化传承等措施。

  • 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为例 2020-06-01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播研究的日趋增加,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发展成了关键问题。本文从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数字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使用新媒体技术对非遗传播的必要性。通过对“阿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方案,有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察哈尔地区民族文化、延展现实研究等多重意义。

  • 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研究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云南省苗族国家级、省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遗:各地州保护不均衡;发展与传承经费严重不足;苗族同胞保护意识淡薄;未建立四级档案数据库;基本无传习场所;未建立陈列馆;竞技性项目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传承人各地州后继乏人;传承人传习经费不到位等是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遗发展与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关于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整理、开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科学开展传承教育的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本文就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 以非遗为抓手,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青海热贡艺术为例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总是相辅相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支,必须要保护与传承,而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身影也总是随处可见,把握好旅游发展的度,巧妙的融入进非遗文化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非遗文化也能为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章以青海热贡艺术为例,使用实地调研法,分析热贡艺术与旅游融合对于双方的价值,同时结合实际给出二者融合发展的意见,以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