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技巧研究 2020-06-01
对外宣传翻译是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且实现文化重建的重要条件。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视角,从译者中心、生态环境及生态翻译原则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技巧,指出恰当的外宣翻译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非遗文化动态化生态平衡。
-
以“文化双创”助推非遗布老虎的活态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是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双创),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布老虎的保护和传承恰逢其时,通过文化双创让这一宝贵的遗产以新的文化表达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激活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
试论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2020-06-01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文化科技进程的日新月异,对非遗保护造成很大冲击,甚至陷入困境。笔者结合所在文化馆开展的 相关工作,对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困境进行深入解析,并针对保护工作现实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
基于旅游产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探析 ——以大同市为例 2020-06-01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活跃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其潜在价值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同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和活力与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现状及弊病,提出通过展馆建设、旅游演艺、节事旅游、旅游纪念品、非遗街促进和完善大同市非遗旅游产品化的思路和建议,旨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共同体,发展特色旅游,促进大同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在脱贫攻坚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渭南市澄城县为例 2020-06-01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非遗+扶贫”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脱贫致富途径。越来越多城市也将非遗扶贫作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为确保我国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应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定信心打赢脱贫攻坚。
-
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壁画木艺研修浅析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越来越多,非遗保护也成了国家的一项基本策略,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了提升,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旨在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能够打破旧思想,与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通过2018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计划探讨目前非遗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工艺品市场也逐渐形成,并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但同时也存在非遗的过度开发导致文化内涵逐渐淡化、开发手段单一、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非遗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应从提高大众认知、提高知名度,丰富开发手段、提高规模效应,加大创新力度、塑造高端品牌等方面去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