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对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综合国力具有极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研究中心,明确群众文化在非遗传承中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并从群众文化角度进行思考,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冀域满乡 ——布糊、剪纸、长卷之满族文化艺术寻奇 2020-06-01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肃慎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洲族,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我们获知,在对满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中,丰宁的保护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布糊画、满族剪纸、满族长卷等满族民间文化创作保留了"满史旗俗"的文化源流,满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满族非遗进校园等保护措施,更是立体化地诠释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宁实践",将包含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湖北非遗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湖北省拥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多个领域,各有特色,然而现状并不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既困难重重又充满机遇。非遗文创设计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但能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并且还能让其发扬光大。文章希望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很好地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北文化的目的。

  •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五峰南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曲的生存遇到了危机。本文以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为研究对象,借用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理论,从要素、情节、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套非遗场馆的展示概念和方法。从建立文化认同意识出发,加强南曲的基础文化宣传与保护工作,为有效推动后期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相关案例的指导,也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文化活的载体。基于2006-2016年相关学术文献,分析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名城非遗旅游研究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较少;研究理论基础较薄弱,主要运用体验经济理论、昂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偏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研究内容集中在名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非遗旅游开发对策、非遗旅游开发模式、非遗旅游多角度和非遗旅游评价等方面。

  •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对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映射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的根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作为地区国民教育的平台,担负着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以非遗特色教育建构为例,概述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对蒙古族非遗传承所做的有益探索。

  • 基于GIS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以江西省为例 2020-06-01

    为了解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更好地发展江西省文化旅游,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76个县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遗产资源、聚落与景区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潜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地区的潜力指数,最后基于Arc GIS对潜力等级进行可视化表达分析。结论表明:从宏观层面来讲,江西省非物质遗产旅游潜力集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以市区为高潜力中心向周边县域辐射;从微观层面来说,南昌市区、景德镇市区、九江市区、宜春市区、吉安市区、赣州市区、进贤县和婺源县的非遗旅游发展潜力最高,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 国家祀典类非遗的传承现状、问题与发展——以2018年陕西黄帝陵祭典为例 2020-06-01

    作为国家祀典类非遗的重要代表,陕西黄帝陵祭典从祖先祭祀仪式演变为象征民族精神的现代公祭,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帝陵祭典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族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其仍存在着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建议理顺非遗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学术支持,尊重社区差异性,提高民众参与度,以改善民生和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将当代国家祀典类非遗改造成官民同庆、普天共庆的公共性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