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基于GIS 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系统 2020-06-01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线上展示功能。通过对现实艺术馆非遗中心的馆藏作品进行数字化加工,打造在线网上发布虚拟展馆,以此来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播和资源共享,从而让文物"活"起来,同时也得到更为广阔的保护和传承空间。
-
全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与推广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探索非遗文化如何借助网络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与推广,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推广非遗文化。
-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2020-06-01
为摸清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现状,以探明地方文化资源,为这一地域的地方传统文化样貌留下历史存照,“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完成了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文章就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基本情况、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雄安新区未来发展中的非遗保护对策等进行陈述,对雄安新区未来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
如何在新媒体视野下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 2020-06-01
随着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代代相传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众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在新媒体视角下,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做好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工作。
-
浙江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史研究路径解读 2020-06-01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丰富、类别全面,与水相结合,对其加以研究更易凸显浙江的地域特色。通过对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与浙江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历史进程的勾勒,进而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演进,以此为契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水文化遗产研究的视野,在非遗门类史、子类史之外,借助水利行业、水利学科以及水文化研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考察视角和理论起点。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软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软环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条件的制度性人文生态环境,是相对于资源状况、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文化氛围、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的总称。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受到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软环境保障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机制化,为贵州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
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当前,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浪潮已经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阻碍,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旨在引发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
-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九) 民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20-06-01
非遗在身边,民俗在眼前,是一个略显纠结的表达,实际上想要阐述的是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对于二者关系的明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专家田青先生给出了一个理解角度。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民俗。按照这个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可实际上民俗文化反过来又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