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遗”+旅游: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2020-06-01

    我在湖南日报社工作10年来,主要是从事文化和旅游新闻报道,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联度极高,旅游景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方法上则要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 河北丰宁:“指尖生意”助力脱贫攻坚 2020-06-01

    这个红绢的铁编古灯笼好有文艺范儿"印有红色剪纸图案的T恤很潮"布糊的耳环好精致,头一次见……河北丰宁人制作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选购。说起这些文创产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颇为自豪":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其中,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最能体现丰宁特色。这些也是我们当地的重点特色扶贫项目。"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承德境内,地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县名取自"丰芜康宁"之意

  • 非遗语境下的淄博上河村鹧鸪戏研究 2020-06-01

    鹧鸪戏原名肘鼓子戏、周姑子戏、巧腔,与五音戏、巧腔、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同属"肘鼓子"系统,是山东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戏的表演模仿鹧鸪鸟的叫声,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类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在淄博一带流传了240余年,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落为单位保存下来的古老濒危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鹧鸪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基于境外游客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2020-06-0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愈加得到重视。而旅游产业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通过游客的参观和体验,可以激发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的活力,使其获得更加持续的发展能力。本文从境外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非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开发的现状及问题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

  • 海南黎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探索 2020-06-01

    黎锦作为海南岛独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创造出的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艺。黎锦纹样种类繁多,它蕴含着海南黎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能够充分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民族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所以对海南黎族非遗产品——黎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为研究海南黎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本文以设计师需求的角度为出发点

  • 现阶段非遗文化市场的局部观察——以京剧和杨柳青年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文化内容,被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意义和经济效益上。从实际情况看,非遗在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甚至大于其文化意义。笔者在对一定范围内的消费市场进行观察之后,结合对非遗项目、非遗大环境的思考得到一些粗浅的结论。本文将选择京剧和杨柳青年画两个非遗项目为对象进行论述,选择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笔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这两个非遗项目的接触相对密

  •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0-06-01

    与风景名胜区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旅游纪念品相比,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走出博物馆的非遗迅速赢得市场,"活"了起来。但要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紧紧抓住市场和年轻人

  • 舞出民俗「精气神」 2020-06-01

    沐川草龙是产生并流传于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沐川草龙外表是草,龙身是竹子做成。先用本地产的慈竹编扎出龙身、调整好龙筋,再在龙身上依次上草。“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能体现龙逼真细节的部位。”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传承人陈焕彬介绍,将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再排列有序,才能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