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ISI,浙江省非遗保护发展评价的数据时代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Index of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SI指数”),是浙江省根据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情况,利用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是用来衡量某地区非遗保护情况的指标,涉及名录体系、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事业保障、队伍建设、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该指数开展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发展综合情况的客观评价工作,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的一项创新举措。
-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次亮相央视《非遗公开课》 2020-06-01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联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于2019年6月7日晚20:06首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次登台亮相。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
-
文化产业视角下传统戏剧类非遗自救路径探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戏剧类非遗,在现代语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凋零,面临严峻的形势,其中有些戏剧类非遗甚至濒临灭亡。在其发源的民间生态遭破坏、受众大量流失、传承能力缺失、发展前景堪忧的现状下,传统戏剧类非遗进行文化自救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的传统戏剧类非遗应进行产业化运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化自救迫在眉睫。
-
山东化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动乡村振兴 2020-06-01
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扶贫办共同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以山东省"4个2"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促进当地群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2020-06-01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着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探究,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申报评审研究、名录分类研究、名录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退出制度研究、保护扶持制度研究、传承人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等。相关成果较多且富有成效,有力助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特别是非遗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改进不足、理论建构与自主话语欠缺等问题。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贡献与问题皆为进一步探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必要基础。
-
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2020-06-01
由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策划,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直属五支部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担着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任务,全校60%的学生是残疾人。省直工委多次组织会员到该校开展公益阅读、企业进校园等活动,为了给这一特殊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践行文化传承与文化惠民的双重宗旨,策划组织了此次非遗展示活动。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扎染:一体化、分学段推进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同时也是湖湘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受限,以扎染为代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举步维艰。2012年,凤凰扎染技艺入选为第三批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2020-06-01
2019年6月6日下午,《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师范大学总会计师曹光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陆建非,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缪宏才,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非遗传承研究》集刊理事长胡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