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和蕴涵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格、群体思维和文化意识,因此"非遗"是活态文化,更多地要依靠社会中人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工作陆续开展,有效地挽救和传承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遗",但与此同时,"非遗"却呈现出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消亡数量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其中固然有"非遗"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等原因,但"非遗"传承模式与当今社会的日益脱节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重建适应当今社会现实情况的传承模式,已经成为关乎"非遗"发展和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课题.
-
如何保护好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瑰宝的保护传承问题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就当前情况来看,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在201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葛渔城重阁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非遗项目庄河剪纸的传承保护及未来发展 2020-06-01
该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为例,探讨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活态传承中的价值。通过研究,了解其保护、发展现状和文化内涵,探讨如何在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适应当今社会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经济的发展。
-
当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习俗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识形态。它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将思考点着眼于非遗项目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分析每个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提出建议,以此来达到保护和传承我国多样的非遗项目的目的,使得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非遗在济南遍地开花 2020-06-01
从来不曾怀疑过济南的美。不仅因为这里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旖旎风光,有文人雅士泼墨赋诗、金戈铁马的风流轶事,还因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舜传说、鼓子秧歌、鲁绣、济南皮影戏、武当济南太乙门、龙山黑陶制作记忆……这一批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遗品牌项目,是一代代的传承人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用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的藏戏传承及发展探析 2020-06-01
藏戏堪称西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藏戏的历史悠久,曾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藏戏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藏戏很受藏族群体的欢迎,然而其传播渠道十分有限,加之地域和人口原因,影响到藏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如今国家政府加大了保护扶持力度,为此做出了多项善措施,把这一项古老的文化艺术通过现代的方式继续流传下来,也让后人在传承创新时有依有据.本文就非遗文化藏戏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往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
安徽庐剧的研究综述 2020-06-01
具有"中国戏曲之乡"美誉的安徽省,其戏曲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多彩纷呈、极其富有特色,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更是多达30余种。而作为2006年6月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庐剧,更是安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学术界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庐剧的历史起源、文化属性、表演形式的演变、传承与发展现状等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梳理庐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以期大众能对此类非遗戏曲有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