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06-01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结构齐全,类型分布差异化明显的特点,其中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挖掘保护较充分;(2)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上呈现"核心多,边缘少"的分布特征,形成以屯溪区与歙县为核心的2个高密度核心圈;(3)文化载体传承人数量在古徽州地域内相对富集,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状况;传习基地(所)在空间上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最后,从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政府的保护与管理、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
-
媒体融合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路径* 2020-06-01
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的困境,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改变,其传承与推广面临着主动传播意识缺乏、传播手段单一及新媒体传播手段滞后等问题,造成非遗文化价值在青年一代的传播、接受困难。思考非遗传统文化形态与当代人们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的契合点,探求利用和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形成融合合力,实现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效果的最大化,是新时代重构非遗文化传播生态体系,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困境与对策 ——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具有经验性意义:政府主导,建立非遗保护制度规范;社会参与,打造非遗项目市场品牌;多措并举,全域开发推动活态传承。同时,也面临普遍性困境:经济目标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传统承继与生活根基的疏离;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冲突。三都个案提示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性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目标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依归是对人的尊重及权益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是政府主导的多中心治理。
-
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国际文书中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却遭遇如何参与的困局。在《公约》框架下"遗产化"的过程中,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公约》理想与社区、群体、个人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需要有恰当的桥梁,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调动非遗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文化中介工作如何与国家行动区别,真正发挥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性,可以借鉴"遗产共同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公约》的非遗保护范式。
-
守望与传承: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进行梳理。笔者分析了河源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传承手段、传承困境,并梳理了河源市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和传承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促进河源及粤东北客家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基于高校教育云的纺织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以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随着近年来非遗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融合,在资源整合、教学形式、技艺传承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总结近年来高校非遗教学的部分特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非遗传承数字化的必要性。并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纺织技艺与实践经验为例,结合高校云教育平台与教学资源的纺织丝绸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教学的改革,围绕资源整合、平台设立阐述实现路径,以期为改进非遗传承模式,创新高校纺织专业教育提供借鉴。
-
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的策略探析 ——以江苏常州市为例 2020-06-01
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行业、组织、学校、社区和个人多方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非遗"传承共同体秉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活态传承"的理念。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靠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支撑,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媒体宣传平台,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共建共享优质"非遗"教习场地资源、传承人资源和课程资源。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6-0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得新出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