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论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标准”问题 ——以澳门粤剧为例* 2020-06-01
澳门粤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需要在充分发挥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1/2013号法律)宏观性"法规标准"能效的基础之上,另从澳门粤剧的"文化景观"民俗特征和"艺术存在"本体特征出发,制定相应的中观性"民俗标准"和微观性"本体标准"。只有三类"标准"形成合力,方能真正实现澳门粤剧以及以"澳门粤剧"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和生态性保护。
-
抖音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用提升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抖音和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环境和媒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能够帮助社会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而且能为社会成员探索文化的发展状况提供有力的载体。本文主要分析抖音为非遗传播提供的新契机,进而论述抖音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用提升等问题。
-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是立足于传统的传承人保护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的目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特征,研究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意义,借鉴协同系统理念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而构思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最终形成"体系"至 "子系统"的格局,"非遗斑块"+"数字廊道"+"非遗基质"的运转模式。
-
傩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枫坪傩狮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湘中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显示了湘中地区的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本文先阐述枫坪傩狮舞的概况和传承现状,然后从研究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中,提出枫坪傩狮舞进校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对枫坪傩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和发展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研究——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与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绵阳市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态度、产品评价及项目知名度等方面,结合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解读研究对象的生存发展现状,提出区域内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的三条新路径:一是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实现非遗项目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服务的升级;二是利用"互联网+"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融合区域内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
劳作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蟳埔女习俗为例 2020-06-01
劳作模式是刘铁梁教授结合他多年的田野作业和研究实践而提出的一个探索性的学术概念,对村落生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村落劳作模式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基础和土壤,如福建泉州蟳埔女习俗,与蟳埔女滩涂养殖的劳作模式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滩涂养殖就没有蟳埔女服饰。因此,根据非遗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建议保护好劳动环境,鼓励和扶持年轻一代学习参与传统劳作模式,组织好与劳作模式相关的民间信仰,多管齐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安卓应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