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及营销策略探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论述国外非遗产业化经营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非遗产业化的重要性及其产业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及营销策略。
-
基于叙事传输理论研学旅行中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以非遗研学旅行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叙事传输理论,以非遗研学为例,阐释了在非遗叙事情境下中小学生价值理想的建构和意义的转移。价值理想建构是学生经历非遗叙事体验后对非遗文化内涵的领悟并建构或重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义转移是在自我价值理想指引下产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意向。本文认为在非遗研学课程中,非遗传承人的口头和行为叙事会让学生进入叙事传输状态,传承人讲述的故事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建构中小学生群体的价值理想并实现意义的转移。在这其中,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自我一致性理论帮助解释了非遗叙事影响学生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依据影响叙事传输效果的因素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相应的实践启示,以期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现如今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以及学生文化培养和素质教育方面可实现双赢局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之中,既是对“非遗进校园”活动应用深度的拓展,又是对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以及学龄前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还对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民间文学类“非遗”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0-06-01
近些年,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快餐式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常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淡出大众关注视野,为了加强小朋友对于该类文化内容的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遗"内容进行探究
-
“非遗”产业化发展及助力精准扶贫可行性探究 ——以贵州“牙舟陶”产业为例 2020-06-01
基于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开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从中央到地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遗余力地深入乡村展开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非遗传承与保护+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在理论上可以成为兼顾非遗保护和乡村扶贫的双赢模式.本文选取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的牙舟陶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扶贫真正实现双赢提供有益的经验.
-
探析南京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开展研学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开展研学旅游的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具有丰富的非遗研学旅游资源,非遗研学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南京非遗研学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为了促进非遗研学融合,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非遗研学旅游发展;立足优质非遗资源,明确非遗研学主题;加强非遗宣传推广,培养专业研学人才;树立优质品牌,凸显南京特色。
-
传统与现代之间 ——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2020-06-01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