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非遗”视阈下湖北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基于"非遗"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传承人申报受阻;传承机制不断完善;传承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传承途径立足实践,多元化传播。研究认为:提升价值认知,在思想上盛开非遗之花;协调内部关系,在合作中盛开非遗之花;紧密结合学校,在教育中盛开非遗之花;走产业化道路,在市场中盛开非遗之花,旨在为武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型策略,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异彩。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 ——首届 “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2020-06-01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
-
扩展公共性: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范式 2020-06-01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与研究作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的丰富,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就可以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带动地方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还能让全世界人们都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本文中,就将围绕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为保障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需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继承工作中。文章以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为核心进行深度探索,使民众重新认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并且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