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民间文学类“非遗”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0-06-01

    近些年,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快餐式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常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淡出大众关注视野,为了加强小朋友对于该类文化内容的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学类"非遗"内容进行探究

  • “非遗”产业化发展及助力精准扶贫可行性探究 ——以贵州“牙舟陶”产业为例 2020-06-01

    基于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开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从中央到地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遗余力地深入乡村展开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非遗传承与保护+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在理论上可以成为兼顾非遗保护和乡村扶贫的双赢模式.本文选取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的牙舟陶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扶贫真正实现双赢提供有益的经验.

  • 探析南京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开展研学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开展研学旅游的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具有丰富的非遗研学旅游资源,非遗研学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南京非遗研学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为了促进非遗研学融合,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非遗研学旅游发展;立足优质非遗资源,明确非遗研学主题;加强非遗宣传推广,培养专业研学人才;树立优质品牌,凸显南京特色。

  • 传统与现代之间 ——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2020-06-01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 “非遗”传承,政府不能缺位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遭受冷遇到广受追捧,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墨守成规,而是应当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宣传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以及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职能。

  • 达斡尔族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试探 2020-06-01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开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达斡尔族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Apache+MySQL+PHP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该数据库系统主要具有向公众传播达斡尔族文化知识,同时用于民间艺术交流及学术讨论。

  • 关于传统文化转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好地方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对地方非遗基本情况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下,培养更多观众和传习者,共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