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
-
本土非遗“肥东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将结合市级立项课题《非遗"洋蛇灯"在中大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对洋蛇灯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对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家长、幼儿和幼儿园三个角度提出教育对策,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 ——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通过挖掘和整理其劳作、声调背后的艺术本质、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分析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山东长岛渔家号子如何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发展:关系与路径* 2020-06-01
文章对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全民健身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广度和实用方向发展;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能够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和转化为重要的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该从"开展项目、保护手段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以融入全民健身发展体系,对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采取健身开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
文化交往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 2020-06-01
在中外文化交往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不仅对内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外也成为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重要窗口。如何进一步发挥非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是一个值得学界持续并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已经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但是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还需要侧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属性来增进跨文化理解;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来拓宽非遗海外传播路径以及发展跨界思维延展非遗的传播空间。
-
研究“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对传承文化血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针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方法。通过增强保护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增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文化力量。
-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倡的保护方式,它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生产性保护的案例,试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
川粤非物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蜀风雅韵”与“粤韵风华” 2020-06-01
地方戏剧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和粤剧均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基于传播学理论的"7W"模式,对川剧和粤剧在传播目的、环境、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7个维度的传播学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广东非遗传播可借鉴"蜀风雅韵"进行川剧传播的做法,强调以展示和传播为目的进行节目设计和演出;增加以沟通为目的的非遗双语介绍;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