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2020-06-0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有多个民族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黑龙江省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7项。对于这些宝贵资料,传统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特点的分析,找出目前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手段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 淮河流域庙会空间文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淮河流域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通过对皖淮地区庙会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该区域非遗项目类型及主要保护手段,提出庙会活动与城镇旅游风景区相结合,利用文化空间的再创造,为非遗在现代社会找寻更适宜的空间与环境。

  • 文旅融合下的沙坪小镇湘绣非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顺应新时代发展、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非遗+旅游"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基于此,分析当前长沙市沙坪小镇湘绣发展的现状,针对湘绣非遗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游客需求角度不断创新,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为原则,探索促进文旅融合开发的新思路,以期为更多地方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提供参考

  •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十余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效果有显著的提高,但由于音乐类非遗的特殊性,导致其保护具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提出音乐类非遗保护只有扩大受众才能"生存",并分析总结出具体路径: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现代传媒技术支持、扭转全民观念构建保护生态。

  • 依托历史街区开展非遗体验旅游的意义与可行性 2020-06-01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街区忽视无形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存传承濒危等问题,本文提出"依托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形建筑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旅游"的构想。这种模式不仅具有助力历史街区的活力复兴、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和旅游附加值的提升等多方面现实意义,还具有对接市场需求、实现街区与文化互补融合以及顺应平台经济规律等多方面的可行性。

  • “非遗”所思 2020-06-01

    感受非遗色彩,领悟传承真谛。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与艺术相伴相生。色彩是民间造物中的重要组成因素,色彩的运用受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绘就"五色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的中心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 非遗视角下老美华传统绣花鞋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其在某一地域中产生并发展的,当地人们世代相传、流传的风俗及习惯,民间艺术家用来表现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规律性、重复性、实践性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传统手工艺技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积累和生活乐趣。天津"老美华"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一部分老字号还进行着良性的循环发展,有的则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论文以老美华绣花鞋为例,从非遗视角分析老美华鞋店屹立百年的原因,从制作工艺、造型的设计变化、材质变化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老美华绣花鞋如何保持良好的传承与创新。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路径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2020-06-01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正式从"地方各行其是"的旧阶段进入到"法律统一保护"的新阶段,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然而,当今的地方非遗保护工作并不理想,其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文章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详细阐释了当地非遗项目状况及保护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当地目前面临的优质法律匮乏、传承人不足、开发与保护冲突三大问题,最终从国外先进保护模式与地方特色结合的角度切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