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展览和推介活动回眸 2020-06-01
2019年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第七届非遗节")在成都非遗博览园拉开序幕。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开展了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各类活动830余场。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上演了一场有颜值、有价值、有力量、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
-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全市非遗呈集聚分布形态,东南多,西北少,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地区分布不均衡;太原市非遗集中分布两主核心区和一次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分布重心不同,传统技艺类集聚分布最明显,民俗类次之。太原市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非遗开发模式不同,要针对数量较多的非遗进行重点开发。
-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践行“非遗”理念的思考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有深刻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才多半是家族传承,以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保持艺术特色。高校音乐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音乐人才,为了使非遗文化能得到传承,高校必须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将“非遗”项目与音乐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既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又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创新。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策略探索 2020-06-01
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域有显著的“非遗”时代地方文化特色。本文从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营销模式及营销策略几方面,浅谈了对地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基于传统手工艺市场的现状,尝试对“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营销探索新思路。通过创新地方非遗文创交易平台,整合多种营销方式,树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品牌形象,打造“非遗”文创产业链,促进地方“非遗”文化市场的繁荣。
-
浅析促进型立法的意义和方法——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例 2020-06-01
2019年1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非遗条例),为促进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该条例的立法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法规内容提倡和鼓励多,法律责任少,规定过软,缺乏强制力。这一意见显示了社会各方对诸如非遗条例这类促进型立法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本文拟以非遗条例为例,简要探讨促进型立法的意义和方法。
-
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三门峡城市建设中的互动发展进行研究,用开放的视角全新的认知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现实背景下的保护优势与障碍进行剖析,结合三门峡市实际情况,提出关于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建设中互动发展课题的建议策略,对三门峡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以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为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同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源泉。我们保护它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一源泉永不断流。但在当下,“创新”思潮影响下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由于过于强调“提升、改造与利用”,开始对非遗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造成重大伤害。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将“传承”置于首位,省思当前实行的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班。
-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之一。当今社会,各国文化交流日益繁多,外来音乐丰富各异,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倾心嘻哈音乐、摇滚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